河南县域经济网讯 昔日坑洼不平,今朝宽阔平坦。打通“生产路”,畅通“民心路”,出行条件的改善让群众有了切实的获得感,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打通“生产路”
奔向新生活
4月28日上午,博爱县清化镇街道南朱营村村民余国 利开着电动三轮车,来到村南的自留地。地里种着早熟玉米、卷心菜,3亩西瓜苗已开花坐胎,余国 利蹲下身子一株株仔细察看。
“俺村有种西瓜的传统,再有一个多月西瓜成熟,到时候卖西瓜就得劲了,拉瓜的车能直接开到地头!”指着紧邻自家西瓜地刚修好的水泥路,余国 利的喜悦溢于言表,“以前这条路可不好走,坑坑洼洼,下雨天开三轮车能打滑到地里,现在方便多了!”
正说着,村民余全江、余鑫朋父子也骑着电动车过来,他家的养鸡场就在这条路的最南端。余全江家办养鸡场已经32年,现在养了2万余只鸡。
“去地里干活走这条路的人最多,以前是土路,路面西高东低,村里平整过几次,但下雨车一碾压都是坑。”提起每天进出养鸡场的这条路,余全江直摇头。拉鸡蛋的货车不愿进来,余全江和家人只能把一筐筐鸡蛋从养鸡场运到村东的公路上再装车。这段近200米长的土路得走20分钟,即使再小心还是会有鸡蛋破损。客户不满意,余全江一家也无奈。
“现在村里面建设得差不多了,这条路啥时候能修一修?”南朱营村村民盼望着。
该村党 支部书记郭二干介绍,这是村里的一条“生产路”,周边有七八百亩地,种着小麦、蔬菜和西瓜。在近两年打造乡村建设示范村过程中,村委会和河南理工大学驻村工作队征集村民意见时,不断有人反映这条路的问题,都因资金有限未能解决。
转机出现在今年春天。按照相关政策和上级指示,该村在积极争取和认真谋划后,利用50万元省派驻村第一书记项目资金,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迫切问题,打通了村里两条“生产路”,总长585米。如今,4米宽的水泥路面平平整整,既方便了群众出行,也助力了村民产业发展。
在3月初至4月中旬为期45天的工期里,该村还修建了300米长的排水沟渠,新敷设了480米长的污水管网,通过与村里的主管网对接,解决了30余户新建房屋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排问题。
“以前都是在门口挖个坑排生活污水,臭得很。现在没了臭水坑,蚊蝇少了,干净卫生多了。”在自家新房前的菜地里给西瓜苗人工授粉的赵福生老人满意地对记者说。
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村民们为表谢意,专门为南朱营村两委、河南理工大学驻村工作队赠送了锦旗,一面写着“一心为民办实事 修好大道通四方”,另一面写着“为百姓解忧 知百姓冷暖”。
“在群众心中,我们帮助修好的不光是‘生产路’,更是奔向美好新生活的希望。”河南理工大学驻南朱营村第一书记邵水军说。
畅通“民心路”
全村总动员
5月1日,走进武陟县小董乡南王村,一条崭新的水泥路映入眼帘。走在路上,村民王发成禁不住感慨:“这条路修得真不赖,又宽又平整,出行方便多了!”
这条路是南王村的出村路,虽然以前也是水泥路面,但是已经使用了20余年,路面坑洼不平、损毁严重,对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出村路成了村民的“烦心路”,道路重修迫在眉睫。南王村积极向县相关部门争取政策资金,并召开村民大会共同商讨解决资金难题,最终通过“上级政策资金+村集体资金+村民自筹资金”的办法,共筹集资金27万余元。
得知村里要修路,在党 员郭小才、谷陈生等人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解囊,少的捐100元,多的捐2000元。郭小才一家更是祖孙三代积极捐款,郭小才自己捐了1000元,他年过八旬的老父亲郭大平是退休的村两委干部,捐了200元,老人的三儿子郭小奎、大孙女郭攀红各捐了200元,大孙子郭攀攀捐了1000元,二孙子郭彤彤捐了300元。
不光捐款支持,在修路过程中,不少村民配合施工队投工投劳、出车出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三方合力,干群同心,畅通“民心路”。4月中旬,经过半个多月努力,群众期盼已久的出村路终于修缮完工,昔日坑坑洼洼的村道变得干净平坦,835米长的道路也由原来的6米扩宽至7米。
“现在这条路宽阔平坦,极大地改善了全村2000多人的出行条件,大家都幸福感满满!”望着新修的水泥路,南王村党 支部书记郭海明乐呵呵地说。
路通业兴幸福来。小董乡特色种植优势突出,渠下村大葱、南王村哈密瓜、北归善村鲜桃等特色种植已初具规模。今年年初以来,该乡围绕国 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积极向上对接项目,改造辖区基础设施,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态宜居星”创建,不仅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更助力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孟宪超 )
打通“生产路”
奔向新生活
4月28日上午,博爱县清化镇街道南朱营村村民余
“俺村有种西瓜的传统,再有一个多月西瓜成熟,到时候卖西瓜就得劲了,拉瓜的车能直接开到地头!”指着紧邻自家西瓜地刚修好的水泥路,余
正说着,村民余全江、余鑫朋父子也骑着电动车过来,他家的养鸡场就在这条路的最南端。余全江家办养鸡场已经32年,现在养了2万余只鸡。
“去地里干活走这条路的人最多,以前是土路,路面西高东低,村里平整过几次,但下雨车一碾压都是坑。”提起每天进出养鸡场的这条路,余全江直摇头。拉鸡蛋的货车不愿进来,余全江和家人只能把一筐筐鸡蛋从养鸡场运到村东的公路上再装车。这段近200米长的土路得走20分钟,即使再小心还是会有鸡蛋破损。客户不满意,余全江一家也无奈。
“现在村里面建设得差不多了,这条路啥时候能修一修?”南朱营村村民盼望着。
该村
转机出现在今年春天。按照相关政策和上级指示,该村在积极争取和认真谋划后,利用50万元省派驻村第一书记项目资金,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迫切问题,打通了村里两条“生产路”,总长585米。如今,4米宽的水泥路面平平整整,既方便了群众出行,也助力了村民产业发展。
在3月初至4月中旬为期45天的工期里,该村还修建了300米长的排水沟渠,新敷设了480米长的污水管网,通过与村里的主管网对接,解决了30余户新建房屋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排问题。
“以前都是在门口挖个坑排生活污水,臭得很。现在没了臭水坑,蚊蝇少了,干净卫生多了。”在自家新房前的菜地里给西瓜苗人工授粉的赵福生老人满意地对记者说。
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村民们为表谢意,专门为南朱营村两委、河南理工大学驻村工作队赠送了锦旗,一面写着“一心为民办实事 修好大道通四方”,另一面写着“为百姓解忧 知百姓冷暖”。
“在群众心中,我们帮助修好的不光是‘生产路’,更是奔向美好新生活的希望。”河南理工大学驻南朱营村第一书记邵水军说。
畅通“民心路”
全村总动员
5月1日,走进武陟县小董乡南王村,一条崭新的水泥路映入眼帘。走在路上,村民王发成禁不住感慨:“这条路修得真不赖,又宽又平整,出行方便多了!”
这条路是南王村的出村路,虽然以前也是水泥路面,但是已经使用了20余年,路面坑洼不平、损毁严重,对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出村路成了村民的“烦心路”,道路重修迫在眉睫。南王村积极向县相关部门争取政策资金,并召开村民大会共同商讨解决资金难题,最终通过“上级政策资金+村集体资金+村民自筹资金”的办法,共筹集资金27万余元。
得知村里要修路,在
不光捐款支持,在修路过程中,不少村民配合施工队投工投劳、出车出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三方合力,干群同心,畅通“民心路”。4月中旬,经过半个多月努力,群众期盼已久的出村路终于修缮完工,昔日坑坑洼洼的村道变得干净平坦,835米长的道路也由原来的6米扩宽至7米。
“现在这条路宽阔平坦,极大地改善了全村2000多人的出行条件,大家都幸福感满满!”望着新修的水泥路,南王村
路通业兴幸福来。小董乡特色种植优势突出,渠下村大葱、南王村哈密瓜、北归善村鲜桃等特色种植已初具规模。今年年初以来,该乡围绕
责任编辑:潘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