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要从孟州市委第一巡察组对化工镇及所辖村开展巡察时说起,4月份的一天,行大爷拿着一张残破的借据找到了巡察组,这张借据纸面发黄、破皱不堪,借款时间、金额、经手人等重要信息已经几乎看不清。
“当时我是村里的电工,1999年我们村里准备盖电房,经济有些紧张,向我借了1000元,说过段时间就还,我没好意思催,后来忘了。再到后来想起来去村里要的时候,因为时间太久,村干部都换了,不是不想管就是光答应不兑现。”谈到这件事,行大爷言语中透露着无奈。
“我希望巡察组能帮我要回这笔借款。我怕再过几年借据更看不清了,钱就更难要回来了。”行大爷继续说到。
送走行大爷,工作人员立即向组长汇报了这一情况。
“1000元钱虽然金额不大,但也是群众的血汗钱,损害的是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
巡察组随即会同镇村干部对该问题进行了走访。
“都过了这么多年了,借据上面字都有些看不清了,心里也没底,加上村里经济确实紧张,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兑现……。”现任村支书王某也有些“委屈”。
“借的钱是群众个人的,无论村里经济再紧张,不能让群众买单,镇
在巡察组的推动下,一周后行大爷收到了村委归还的1000元,至此一笔拖欠了26年的借款终于追回。(孟宪超 通讯员 张文杰)
责任编辑:潘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