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市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天平拿出手机,打开“智慧太行”APP,如同揭开了保护区的神秘面纱:在“实时监测”页面,风吹草动,落叶纷纷,小松鼠在林间奔跑;在“红外监测”页面,抓拍到金钱豹、太行猕猴、红腹锦鸡等野生动物的图片和视频清晰可见;在“数据分析”页面,月拍摄总次数分析、野生动物月出没分析等曲线图,直观反映野生动物出没规律,让人一目了然。
“近两个月来,我们30多次实时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它们‘出境’时间从数秒到几十秒不等。”王天平说。他打开一个视频,密林中的一只金钱豹毛发油亮,身材健硕,表明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它们生存良好,附近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据统计,该中心实时监测到金钱豹、太行猕猴、豹猫等20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共拍摄到2000多张(段)有效的野生动物保护照片和视频。
在几十公里外,设置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110多台智能红外相机正在工作中,王天平手机上“智慧太行”APP的数据由此而来。
东西全长60公里,南北宽10余公里,总面积17215公顷的我市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的资源库、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维护我市生态安全中居于重要地位。推进保护区的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化监测是基础、是支撑。
过去,不论是物种监测,还是环境监测,全靠技术人员跋山涉水、人工操作,不但效率低,还险象环生。“定期进山取相机内存卡、换电池,爬悬崖、穿荆棘是家常便饭。从海量的信息中一张一张人工甄别有效的图片和视频,让人眼花缭乱。”该中心主任冯宝春说。
今年年初以来,我市林业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及省林业局的领导和支持下,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统领,以智慧化保护区建设为抓手,利用大数据、GIS、物联网、云计算、AI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结束了长期以来靠“徒步丈量”的监测历史,为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领先河南,叫响全国。”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张劲松高度评价我市智慧保护区建设成果。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刘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