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三月,落英缤纷。在武陟县城老沁河桥头附近的沁河大堤北坡,新树立的文物保护石碑巍然矗立,与旁边的“谕东河总督白钟山碑”碑亭及周边新栽植的绿化草木相得益彰,不时有周边村民在碑亭前驻足观看,了解历代河工治理黄沁河水患的故事。“目前这里正在修建游园,设施正在完善。不久之后,这里既是个学习了解治河历史的场所,也是个休闲遛弯的好去处···”见到有记者到来,村民老王打开了话匣子。老王所说的“游园”,就是“谕东河总督白钟山碑”安放地。这一切,还要从谕东河总督白钟山石碑的历史起源说起。

谕东河总督白钟山石碑与政济桥功德碑建于清康熙和乾隆年间,碑身铭刻有清代治理黄河水患的历史事件以及清代治河条例等内容,是康熙和乾隆两代帝王重视治理黄河水患一脉相承的实物见证,至今对黄河下游堤防的管理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1995年5月,莲花池石碑被武陟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因整修沁河大堤,两通石碑被从武陟县城南沁河堤北坡移至某行政机关仓库院内后无人管护。
2022年1月,县政府确定该文物保护范围为某行政机关仓库院内,但相关行政机关仍未采取实质有效的保护措施。“谕东河总督白钟山石碑”碑体断裂残缺,碑文字迹模糊,无文物保护标识,周边布满垃圾、杂物;“政济桥功德碑”已不知去向,文物的历史风貌和文物价值严重受损。2019年以来,武陟县政协委员多次提出“关于加强莲花池石碑文物保护工作”的提案,但该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莲花池石碑亟需拯救。
2024年3月,政协武陟县委员会根据其制定的《关于建立政协提案、社情民意信息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机制的办法(试行)》,将本案线索移送武陟县检察院办理。

收到检察建议后,文物主管部门和文物属地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成立联络小组,经过多方寻找,“政济桥功德碑”在某行政机关另一处仓库内找到,碑体已断裂。县文物主管部门立即委托具有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的单位,对两通受损石碑进行修复。为确保莲花池石碑得到妥善有效保护,该院持续跟进监督,推动两家单位在莲花池石碑原址老沁河桥头附近重新选址,修建开放式游园及碑亭,将修复过的“谕东河总督白钟山碑”置于碑亭内进行保护,重新树立文物保护标识,方便周边群众参观,传承治理黄沁河水患的历史故事。因“政济桥功德碑”碑身镌刻有清代治河条例,对河务部门治理黄河水患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该石碑被置于武陟县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进行保护,以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继续发挥莲花池石碑的历史价值。莲花池石碑终于重焕生机,成为历史的见证。

责任编辑:潘姝敏